——曹杨附校开展八年级学农社会实践活动
孟夏初临,万物并秀。5月14-16日,上海市曹杨中学附属学校八年级学子踩着浅夏的煦风,开启为期三天的学农实践之旅。从课堂走向田野,从书本迈向实践,同学们用双手触碰自然,以汗水滋养成长,在劳动中书写青春的担当与蜕变。
在来到普陀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后,同学们在班主任老师和宿管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内务:铺床、套被套、摆放洗漱用品……一切井然有序。在简短但庄重的入营仪式上,八1班的姚益坤作为代表发言,表达了八年级全体同学对学农活动的向往以及会认真参与学农活动的决心。大队辅导员夏丝丝在讲话中,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在学农实践活动中掌握相关的农业知识、劳动技能,提高自主、责任和担当意识。
【应急救护——生命会守护生命】
午后,来自红十字会的资深讲师为同学们带来了生动而实用的急救知识培训。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与AED除颤仪的精准使用被一一演示,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观看,随后轮流上台实践,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精准无误。此外,气道梗阻作为一种常见的突发意外情况,如何进行急救也被详细传授,让同学们在面对生命危机时能更加冷静从容地应对。
【田间耕耘——播种希望,收获未来】
田间课堂“开课”啦!
同学们踩着湿润的田垄进入土豆种植区,俯身屈膝间与土地来了一场亲密的对话。扒开枯叶、翻松土层,圆滚滚的土豆在根系间露出,泛着青白色的光泽。每一位学生学着农人模样小心刨挖,生怕不小心就“弄伤”了自己的收成。日头渐高,汗珠顺着脖颈渗入衣领,却抵不过筐中土豆堆叠时发出的 “咚咚” 轻响带来的雀跃——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收获,在竹筐里闪着温润的光,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的分量,也让自己弯腰劳作的身影在田埂里定格成一副关于耕耘与收获的生动画卷。
【非遗传承——石磨轮转,靛蓝承韵】
晨光熹微中,扎染工坊里响起了同学们的轻声讨论——他们小心翼翼地用皮筋将素白棉布扎出各式褶皱,在板蓝根调制的靛蓝染液中反复浸润、晾晒,看着布料在解绳拆线后晕染出星辰般错落有致的蓝色纹样,每一道褶皱都成了独一无二的自然印记。
在豆腐坊内,石磨转动的吱呀声与豆子研磨的沙沙声交织成趣,同学们合力推动石磨,看着浸泡后的黄豆渐渐化作乳白的豆糊,经滤浆、点卤、压制等工序,金黄的豆子蜕变成软嫩的豆腐,豆香在作坊里静静流淌,诉说着千年农耕文明里食物转化的智慧。
第二天的实践学习洋溢着传统文化的韵味与团队协作的活力,从扎染时的配色协作到磨豆时的默契配合,同学们在传统技艺的体验中,既触摸到了时光沉淀的匠心,也在彼此的配合中编织起团结的纽带。
【赛场风云——挥汗如雨,激情澎湃】
当午后的阳光斜斜漫过操场围栏,八 1 班与八 2 班的篮球对决拉开战幕。队员们互相击掌拥抱,汗水从泛红的脸颊滴落,在夕阳下闪着晶亮的光。终场哨音响起的瞬间,此起彼伏的“我们赢了”交织成青春的乐章,记分牌上的数字成了每一位身处现场的师生们美好的记忆也在每个少年心中刻下了关于团结与拼搏的深刻注脚。
傍晚的食堂里,同学们分工协作包起了饺子:揉面、擀皮、包馅,忙得不亦乐乎。面团在一双双手中翻转,馅料在皮间堆叠,包出的饺子形态各异,挡不住合作的笑声在食堂里此起彼伏,温馨而热闹。
【集体生日——定格成长,美好回忆】
实践基地的大礼堂被暖色灯光染出一片温柔,一场十四岁主题的集体生日在此定格成长的里程碑。
乐器与舞蹈交织出青春剪影,大合唱清脆的嗓音回荡在礼堂中。看着家长们手写的信件,孩子们读出了字里行间的牵挂与期许,不少人眼眶泛起泪光。生日蛋糕切开的瞬间,烛火间闪映着一张张沾满笑意的脸庞,集体生日是岁月馈赠给十四岁的甜美注脚,也是少年们初尝责任的重要起点,相信会在他们的初中生涯留下难忘的一笔。
三天的汗水与欢笑,印证了“劳动即教育”的深刻内涵——从田间躬耕到巧手造物,从独立生活到团队协作,同学们以双手丈量成长,用实践淬炼品格。当漫天星辰在每一个同学们的手上亮起,当传统文化浸润的誓言与劳动磨砺的精神共鸣,这场独特的成长之旅,终将成为曹杨附校八年级学生迈向未来的坚实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