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附校学子赴湘开启红色与艺术研学之旅(三)
淬魂·韶山三躬立天地:
研学第四日晨光破晓,车队驶向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冲。毛泽东广场薄雾氤氲,108名学子如青松列阵。当武警仪仗兵踏着《献花曲》铿锵步伐拾阶而上,全场肃然。两位带队老师指尖轻抚红绸,绸带上“薪火永传”金箔字在朝阳中灼灼生辉。三声钟鸣荡彻山谷,少年们深深鞠躬:一鞠躬感恩开天辟地,再鞠躬铭记改天换地,三鞠躬誓承经天纬地!绕行铜像时,红领巾与铜像基座浮雕的秋收火把交相辉映,有学生轻触浮雕上“实事求是”刻字低语:“这四字从岳麓书院到韶山铜像,原来就是中国革命的密码。”
融魂·故居油灯照肝胆
步入毛泽东同志故居,土灶旁悬挂的桐油灯盏引发现场教学高潮。“这盏灯下诞生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曾照亮井冈山的星火!”历史导师举起仿制煤油灯,光束穿透堂屋尘埃。午后实景剧场,当《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演至“湘江宣言”篇章,漫天飞雪中骤然升起人造红日,少年们与演员齐诵“问苍茫大地”,声浪裹挟湘音穿透雨幕:“那些课本里的铅字,原来都是滚烫的血啊!”
逐梦·禾下丹心映苍穹:
终章日奔赴隆平水稻博物馆。巨型玻璃幕墙内,7000年前炭化稻粒与超级杂交稻穗共展一室。在“禾下乘凉梦”沉浸厅,全息投影的袁隆平院士笑抚稻穗:“年轻人,饿肚子的事情再不能有了!”学生们蹲身观察籼粳杂交根系模型,农学导师揭秘:“这团根须能养活四口之家,就像韶山那盏油灯曾照亮亿万人家。”临别展厅时看到一个“薪火箱”,箱面镌刻着袁老手迹:“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归程·湘潮奔涌向海平:
G1374次列车启动,归程列车满载收获飞驰。车厢内,研学笔记写满感悟:“岳麓书院教我求真,铜官窑教我求实,韶山教我求索——这才是行走课堂的真谛。窗外稻田碧浪翻涌,恰如五日研学的精神潮汐,正携着星城的光影、红日的温度、稻香的重量,奔向黄浦江畔的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