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曹杨中学附属学校的绿色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于众多不同国际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深入且透彻地阐明了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与深远价值。在这一时代背景与理念引领之下,上海市曹杨中学附属学校积极响应号召,踏上了国际生态校的创建之路。近期,校园里满溢着浓郁的绿色气息,一场以 “植物多样性” 为核心主题的创建活动全面展开。
构建生态引领团队:生态委员会的组建与蓝图绘制
创建国际生态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校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亲自挂帅,各学科教师代表、学生志愿者及家长代表共同参与。领导小组多次召开研讨会,依据国际生态学校的标准与要求,深入剖析学校现有的生态教育实践,制定了详尽且具有针对性的创建计划。从校园环境的优化到课程体系的完善,从师生环保意识的提升到社区联动的拓展,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谋划,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学校的生态转型。
精准把脉生态现状:环境可持续评审的深入实施
为了精准把握校园植物多样性的真实状况,学校采用了科学严谨的调查方法。一方面,精心设计了全面的问卷调查,广泛收集师生们对校园植物的认知、观察与感受;另一方面,组织学生代表化身绿色小侦探,深入校园的每一寸土地进行实地走访。他们穿梭于花丛树林间,仔细记录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态势等信息,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系统分析与实地走访结果的综合研判,一幅清晰的校园植物多样性画卷徐徐展开。针对评审过程中发现的诸如果树分布不足、部分区域植物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专业团队与师生们共同头脑风暴,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和具体行动方案。这些方案不仅涉及植物的养护管理、种植规划调整,还包括生态教育活动的优化升级等多个方面。随后,学校将评审结果、建议举措向全校师生公示,接受大家的监督与进一步的讨论完善,确保每一个决策都能凝聚全校师生的智慧与力量,共同为校园生态建设添砖加瓦。
实践体验育生态之心:学生活动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学校深知,生态教育不应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与体验。于是,巧妙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之中。在每年三月植树节,“我和小树共成长” 活动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学校精心组织学生参与校园花园、花坛的种植和养护工作,为每个班级、每个小组划分了专属的责任区域,让学生们真正成为校园绿色空间的守护者。此外,极具特色的校园植物认养活动也深受学生们喜爱。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认养校园内的一棵树木或一片树林,仿佛与它们缔结了一份绿色的契约。在认养期间,学生们定期为植物浇水、施肥、修剪枝叶,精心制作认养树牌,详细标注植物的名称、特点以及养护记录。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与植物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植物知识和养护技能,更在内心深处种下了热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绿色种子,逐渐成长为校园里的小小生态使者。
课堂融合植生态之基:生态文明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深度渗透
课堂,始终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校园内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资源巧妙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在充满活力与趣味的劳动实践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机勃勃的植物角,一场与大蒜有关的农事体验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到种大蒜、摘大蒜以及后续大蒜加工制作的全过程之中。在亲手劳作的过程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植物从一颗种子到成熟收获的艰辛历程,深刻体会到一粥一饭背后蕴含的辛勤汗水与大自然的馈赠,从而更加懂得珍惜粮食、爱护植物。这种将生态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方式,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开辟了一条绿色航道,让学生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提升综合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凝聚绿色信念:特色生态口号的诞生与传播
学校生态委员会发动师生收集归纳创建国际生态校口号,经筛选确定特色口号。“创建国际生态学校,从我做起,共同参与。” 唤起师生责任感;“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 彰显学校使命;“生态校园,美好未来。” 描绘生态校园与学校发展联系;“教育为根,生态为魂;绿色行动,从心开始。” 阐释教育与生态核心地位。这些口号广泛传播,凝聚生态共识,引领绿色行动,激励全校为创建国际生态校拼搏,让绿色与生态文明之花绽放校园。
上海市曹杨中学附属学校在国际生态校创建路上稳步前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生态教育体系,为培养新时代学子努力,也为其他学校树立典范,引领绿色教育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