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更是一次跨越山海的求索。近日,上海市曹杨中学附属学校迎来了福建教育学院及福建省各地教研员组成的交流团队。围绕“双新”背景下的课程建设监测与教学改革实践,曹杨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琳和上海市曹杨中学附属学校书记、校长张明民与福建同仁展开深度对话,从数据监测的落地操作到项目化学习的创新探索,分享经验、碰撞思想,为两地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据监测:为课程建设做“全面体检”
“课程监测,就像为学校教育做一次全面体检——不仅要看‘达标与否’,更要评‘品质高低’。”交流伊始,张明民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道出了课程监测的核心逻辑。在“双新”推进的关键阶段,上海将学校课程监测聚焦于“规范”与“品质”两大维度,规范是基础,严格审查政策执行情况;品质是关键,强调课程内涵建设。曹杨附校通过学科案例评审和诊断报告,实现监测—分析—改进闭环,推动课程从“有”走向“优”。
谈及教学改革,张明民分享了曹杨附校在项目化学习中的探索,从“三类项目”分层推进,到“微项目”灵活落地,形成了一套贴合学校实际的实践模式。张明民强调,“双新”要求培育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而项目化学习,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
曹杨特色教育:让环境育人 “扎根生长”
曹杨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琳分享了曹杨中学特色教育实践,全方位展现以环境特色育人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曹杨中学打破单一项目模式,构建“环境+人文+科技”三维系列课程,创新“长短课程结合”模式。教学改进中,明确“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用数据分析定位教与学的优化方向,课程开发依校特色、贴学生需求,经“必要性+可行性”论证,融入跨学科与项目化学习及管理评价。此外,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构建“双赢”模式,高校提供实验室与课题指导,学校成为科研科普实践基地,“南极考察”还邀科学家全程指导学生课题。
此次沪闽交流,既是一次经验的分享,更是一次思想的共鸣。从数据监测的“规范与品质”,到项目化学习的“创新与落地”,曹杨附校的实践证明:教育改革不必“大刀阔斧”,但需“精准发力”——以监测为镜,看清方向;以实践为基,夯实素养。相信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将为两地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让“双新”理念在更多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